先說..<這種人存不了錢>
存不了錢的人無法抗拒物欲,而且性急無法等,明知即將折扣也不等,只要看到優惠的標籤立刻上鉤。
許多人即使有不錯的收入,卻總是存不了錢,這和家計管理、消費模式或生活計畫、金錢觀等有關。有的人自認很節省,卻什麼錢都沒剩,總說:「不知道都花到哪裡去了!」其實原因多多,主要還是欲望很強烈,日本俗話說;「購買衝動,睡一晚就會消失!」但存不了錢的人,即使睡一晚,衝動還在,就去買了。
無法存錢的人自覺把每個月生活剩餘的錢都存起來,但沒有確定存多少或用多少錢來生活,對自己帳戶餘額或卡費金額等也沒概念。購物也從不要收據,有想要的東西不惜透支生活費,這個月刷卡刷太多,就選擇年終獎金時才支付或習於分期支付,到底年終還剩多少也搞不清楚;每次刷卡都覺得有點數回饋,錯以為賺到了。這樣的人自以為很省,手機月費也選最便宜模式,但反而繳更多通話費;有些免費服務過一年就開始收費,但因忘記密碼等就一直沒解約。
存不了錢的人無法抗拒物欲,而且性急無法等,明知即將折扣也不等,也有人則對打折、限定、附贈等無法抵抗,拍賣沒買是損失,只要看到優惠的紅色標籤,隨即上鉤。因此日本有超市如LIFE連鎖,將所有標價改成紅色,讓人產生錯覺;這樣的人還喜歡買成套周邊產品,一次買很多或網購只要免運費就會買到滿額,明知便利商店貴,嫌麻煩,連基本生活用品也全在便利商店解決;此外不時找藉口獎勵自己;不顧收入基準,虛榮地買耗油車或白色沙發等;還不時會給自己提高等級,加價也不在乎,享受快感就好。上平價店不喜歡遇到別人,無法抗拒高級麵包、名牌巧克力的誘惑,總隨流行而迷上各種新奇飲料、保健養生食品等。
再談..<甚麼是有錢人>
摘自今周刊
大部分的人對於金錢的觀念都是賺錢、花錢,但有錢人的思考卻是以「經營身價」做為目標,身價=資產-負債。資深理財專家蕭碧華透過正確的理財觀念與抉擇方法,教導每個人成功地提高自我身價,成為一位有資產的人。
「身價」是什麼?雖說人不是物品,也不能用數字來計算,但是人活在世上,沒錢就是不行。講白一點,身價指的就是「你的價值」。從財務報表的角度來看,身價就是將你所有的「財產」減掉「負債」後的數字。
財產」指的是有變現價值的東西,像是存款、股票、房子、基金、金條、珠寶、藝術品、球證、外幣存款等,當你需要錢的時候,可以將這些東西換成現金,加上未來可以變現的東西,如儲備的退休金、保險金、現金價值都算。
生活中,許多因素都會影響我們的身價,買房子、買車子、投資、負債、創業、移民等任何金錢決定,將讓我們的身價表起變化,有些決定會讓我們的身價增加,有些決定則會讓我們身價減少。
舉例來說,買房地產可能會令身價縮水。因為,當經濟不景氣時,房價一路下跌,不僅房子本身的價值縮水,長期套牢的利息也會把房子的價值耗光,甚至出現負值。台灣每幾年就會看到一些房地產大亨落跑、倒店,或是留下一堆賣不出去的爛尾屋,就是因為養地太久,被無法負擔長期的利息給拖垮了!
買房子 賺第一桶金
我有一位讀書會的朋友在年輕時與先生共同創業,因此對於投資理財的資訊也懂得不少,有一天,她很開心的與大家分享她的成功購屋經驗。
接著...<有錢人為什麼不花錢?>
作者:劉黎兒
許多有錢人不花錢是因為花錢的滿足感很低,不像我這樣的庶民,花點錢就會有後滿足感,若花錢時佔到點小便宜,那就更開心了。
我不是有錢人,有點小錢很快就花掉,或花點錢就會指望獲得花錢應有的快感,這些想法足以證明我是沒錢的人。後<錢多,窮人更多>
我見過或訪問過許多有錢人,他們不大花錢,或許是別人幫他們花,或許是錢只花在刀口上。雖然許多有錢人還沒節省或小氣到足以成為傳說,但會讓我對自己衝動感到慚愧,再次感嘆有錢人真的不大花錢!
有人覺得有錢人就是不花錢才會變成有錢人,或是有那麼多錢有什麼用,或許是吧!反正有錢人錢多得很,不急於享受花錢的感覺;而且有錢人許多享受不需要花錢,像到外地去見識或觀賞音樂會、體育比賽等,往往是商業活動的一環。此外有錢人無須展現自己是有錢人,不需要名牌來襯托社會地位,因此有的有錢人穿戴平價連鎖店如優衣庫的衣物,戴量販店一只二千元的手錶,不打高球,也不會想搭豪華郵輪旅行,吃喝都很簡單。
台灣有位財富名列前茅的有錢朋友,來東京旅遊就吃吃炸豬排、迴轉壽司等,給孩子零用錢比普通家庭還嚴格,讓人擔心他對小錢有概念,對天文數字的大錢會沒概念,幸好目前似乎沒這樣的問題。另一方面會覺得他如此堅實,把錢交給他的銀行相對比較安心。
日本許多有錢人更是如此,除了住家大一點外,其他與庶民沒兩樣,像自己開車,只吃家裡附近小館子而不上星級餐廳等,而且不是故意,是自然如此。
最後..<錢多,窮人更多>
撰文 /
谷月涵
出處 /
今周刊824期
生命中印鈔票救經濟,反而導致通膨再現,窮人沒錢、年輕人失業也加入窮人行列,貧富差距將更顯惡化。
窮人將所得花在食物和燃料的比重,要比有錢人高得多。當聯準會(Fed)放錢推動物價上漲時,窮人的痛苦感受也較富人來得深。窮人必須為此削減其他的開銷,也使政府振興景氣的努力大打折扣。
此外,期待藉著銀行存款利息來增加收入,以及巴望退休後靠儲蓄過活的人們,現在也得少花錢、多存錢。甚至可以這麼說,聯準會撒大錢並沒有刺激到景氣,反而壓抑了景氣復甦。
還有,年紀較大的勞工也被迫延長退休年齡,這會讓年輕人更難找到工作。年輕人的高失業率已成為全球的普遍現象,找不到穩定合適的工作,將讓年輕人永遠無法取得必要的職場技能。勞動人口的結構正在形成斷層,就像文革後中國所面臨的處境一樣。
至於有錢人,當聯準會印鈔票時,他們會增加持有股票,這似乎就是景氣刺激政策的效果。游資推動股票和不動產上漲,但只有富人才有能力持有,這讓股票和地產根本無法產生社會階層的流動。這些年來,富人不是因為聰明和努力才變得更富有,而是他們一開始就錢多多,然後再以錢滾錢。
這是美國的現況,台灣也有相同問題,而中國可能更嚴重。未來十年,中國政治、經濟、社會都將進入不穩定局面,所得差距擴大,新領導人必須面對打擊貪汙和縮減國家掌控產業的壓力。
存不了錢的人無法抗拒物欲,而且性急無法等,明知即將折扣也不等,只要看到優惠的標籤立刻上鉤。
許多人即使有不錯的收入,卻總是存不了錢,這和家計管理、消費模式或生活計畫、金錢觀等有關。有的人自認很節省,卻什麼錢都沒剩,總說:「不知道都花到哪裡去了!」其實原因多多,主要還是欲望很強烈,日本俗話說;「購買衝動,睡一晚就會消失!」但存不了錢的人,即使睡一晚,衝動還在,就去買了。
無法存錢的人自覺把每個月生活剩餘的錢都存起來,但沒有確定存多少或用多少錢來生活,對自己帳戶餘額或卡費金額等也沒概念。購物也從不要收據,有想要的東西不惜透支生活費,這個月刷卡刷太多,就選擇年終獎金時才支付或習於分期支付,到底年終還剩多少也搞不清楚;每次刷卡都覺得有點數回饋,錯以為賺到了。這樣的人自以為很省,手機月費也選最便宜模式,但反而繳更多通話費;有些免費服務過一年就開始收費,但因忘記密碼等就一直沒解約。
存不了錢的人無法抗拒物欲,而且性急無法等,明知即將折扣也不等,也有人則對打折、限定、附贈等無法抵抗,拍賣沒買是損失,只要看到優惠的紅色標籤,隨即上鉤。因此日本有超市如LIFE連鎖,將所有標價改成紅色,讓人產生錯覺;這樣的人還喜歡買成套周邊產品,一次買很多或網購只要免運費就會買到滿額,明知便利商店貴,嫌麻煩,連基本生活用品也全在便利商店解決;此外不時找藉口獎勵自己;不顧收入基準,虛榮地買耗油車或白色沙發等;還不時會給自己提高等級,加價也不在乎,享受快感就好。上平價店不喜歡遇到別人,無法抗拒高級麵包、名牌巧克力的誘惑,總隨流行而迷上各種新奇飲料、保健養生食品等。
再談..<甚麼是有錢人>
摘自今周刊
大部分的人對於金錢的觀念都是賺錢、花錢,但有錢人的思考卻是以「經營身價」做為目標,身價=資產-負債。資深理財專家蕭碧華透過正確的理財觀念與抉擇方法,教導每個人成功地提高自我身價,成為一位有資產的人。
「身價」是什麼?雖說人不是物品,也不能用數字來計算,但是人活在世上,沒錢就是不行。講白一點,身價指的就是「你的價值」。從財務報表的角度來看,身價就是將你所有的「財產」減掉「負債」後的數字。
財產」指的是有變現價值的東西,像是存款、股票、房子、基金、金條、珠寶、藝術品、球證、外幣存款等,當你需要錢的時候,可以將這些東西換成現金,加上未來可以變現的東西,如儲備的退休金、保險金、現金價值都算。
生活中,許多因素都會影響我們的身價,買房子、買車子、投資、負債、創業、移民等任何金錢決定,將讓我們的身價表起變化,有些決定會讓我們的身價增加,有些決定則會讓我們身價減少。
舉例來說,買房地產可能會令身價縮水。因為,當經濟不景氣時,房價一路下跌,不僅房子本身的價值縮水,長期套牢的利息也會把房子的價值耗光,甚至出現負值。台灣每幾年就會看到一些房地產大亨落跑、倒店,或是留下一堆賣不出去的爛尾屋,就是因為養地太久,被無法負擔長期的利息給拖垮了!
買房子 賺第一桶金
我有一位讀書會的朋友在年輕時與先生共同創業,因此對於投資理財的資訊也懂得不少,有一天,她很開心的與大家分享她的成功購屋經驗。
接著...<有錢人為什麼不花錢?>
作者:劉黎兒
許多有錢人不花錢是因為花錢的滿足感很低,不像我這樣的庶民,花點錢就會有後滿足感,若花錢時佔到點小便宜,那就更開心了。
我不是有錢人,有點小錢很快就花掉,或花點錢就會指望獲得花錢應有的快感,這些想法足以證明我是沒錢的人。後<錢多,窮人更多>
我見過或訪問過許多有錢人,他們不大花錢,或許是別人幫他們花,或許是錢只花在刀口上。雖然許多有錢人還沒節省或小氣到足以成為傳說,但會讓我對自己衝動感到慚愧,再次感嘆有錢人真的不大花錢!
有人覺得有錢人就是不花錢才會變成有錢人,或是有那麼多錢有什麼用,或許是吧!反正有錢人錢多得很,不急於享受花錢的感覺;而且有錢人許多享受不需要花錢,像到外地去見識或觀賞音樂會、體育比賽等,往往是商業活動的一環。此外有錢人無須展現自己是有錢人,不需要名牌來襯托社會地位,因此有的有錢人穿戴平價連鎖店如優衣庫的衣物,戴量販店一只二千元的手錶,不打高球,也不會想搭豪華郵輪旅行,吃喝都很簡單。
台灣有位財富名列前茅的有錢朋友,來東京旅遊就吃吃炸豬排、迴轉壽司等,給孩子零用錢比普通家庭還嚴格,讓人擔心他對小錢有概念,對天文數字的大錢會沒概念,幸好目前似乎沒這樣的問題。另一方面會覺得他如此堅實,把錢交給他的銀行相對比較安心。
日本許多有錢人更是如此,除了住家大一點外,其他與庶民沒兩樣,像自己開車,只吃家裡附近小館子而不上星級餐廳等,而且不是故意,是自然如此。
最後..<錢多,窮人更多>
撰文 /
谷月涵
出處 /
今周刊824期
生命中印鈔票救經濟,反而導致通膨再現,窮人沒錢、年輕人失業也加入窮人行列,貧富差距將更顯惡化。
窮人將所得花在食物和燃料的比重,要比有錢人高得多。當聯準會(Fed)放錢推動物價上漲時,窮人的痛苦感受也較富人來得深。窮人必須為此削減其他的開銷,也使政府振興景氣的努力大打折扣。
此外,期待藉著銀行存款利息來增加收入,以及巴望退休後靠儲蓄過活的人們,現在也得少花錢、多存錢。甚至可以這麼說,聯準會撒大錢並沒有刺激到景氣,反而壓抑了景氣復甦。
還有,年紀較大的勞工也被迫延長退休年齡,這會讓年輕人更難找到工作。年輕人的高失業率已成為全球的普遍現象,找不到穩定合適的工作,將讓年輕人永遠無法取得必要的職場技能。勞動人口的結構正在形成斷層,就像文革後中國所面臨的處境一樣。
至於有錢人,當聯準會印鈔票時,他們會增加持有股票,這似乎就是景氣刺激政策的效果。游資推動股票和不動產上漲,但只有富人才有能力持有,這讓股票和地產根本無法產生社會階層的流動。這些年來,富人不是因為聰明和努力才變得更富有,而是他們一開始就錢多多,然後再以錢滾錢。
這是美國的現況,台灣也有相同問題,而中國可能更嚴重。未來十年,中國政治、經濟、社會都將進入不穩定局面,所得差距擴大,新領導人必須面對打擊貪汙和縮減國家掌控產業的壓力。
全站熱搜